“大山里的孩子,看不到山外面,我要到那里去托举他们,垫高孩子们的人生,站得高才能看得远。”
若给71岁的孙宁生画一张人生轨迹图,教书育人是一直不变的方向。9月27日,光明日报刊登《用真情垫高山里孩子的人生》。
具体内容如下:
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,孙宁生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(以下简称“南师附中”)的讲台上站了29年。2011年初,退休的第二天,他背上行囊,来到乌蒙山脚下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,开启了12年的支教生涯。
2021年,孙宁生荣获“云南省道德模范”称号。茨营中学校长赵小郭表示:“孙宁生老师心里没有自己,全都装着别人。”
初心所系:燃烛光照亮心灵
茨营中学海拔1860米,最远的哈马寨海拔3200米,孙宁生向班主任们要来贫困学生名单,带着地图,揣上指南针、一袋饼干和一壶水,纯靠一双脚板,跋山涉水走访名单上每一个孩子的家,一走就是半天。
2011年8月,孙宁生确定了首批95名品学兼优、家庭困难的学生正式成为资助对象,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费。12年间,孙宁生直接或间接经济资助的困难学子多达322人,其中还有9名孤儿,资助金额近百万元。
贾文娟是孙宁生首批资助对象之一。走访时瞅着刚到家的贾文娟,瘦小的个头,驼着背,孙宁生心疼不已,“文娟以后的生活费和学费我来承担!”贾母连说不行:“两个姐姐的学费都是您帮忙解决的,怎么能让您再劳神?”但孙宁生把贾文娟当成自己的孙女,一遍遍鼓励她:“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目标。”初中时考试经常不及格的她发奋努力考取了曲靖市护士学校,2019年考过了通过率只有3%的专升本,成为一名本科生。
从小失去双亲的袁志芳姐弟俩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,全家靠着外公捡拾垃圾维持生计。性格孤僻的袁志芳初中时因受到同学欺负,曾经试图割腕自杀。冬天准备棉衣,开学时送上文具,孙宁生用更多的爱与关心一步步带她走出阴霾。初中毕业后,袁志芳进入曲靖市职教中心护理班念书,孙宁生隔三岔五装作“顺路”去看她。“没有孙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!”如今的袁志芳已经成为一名护士,弟弟也在镇上找到了工作。
真情所依:“播种人”孕育出希望
孙宁生深知,只有教育,才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、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手段。他把学生从田间地头里、饭店餐桌间、小卖部柜台后,一个个拉回了课堂,留在了校园。
范亮是孙宁生在南师附中任教时教过的学生,2016年他来云南看老师,孙宁生站在田里与一名干农活的女生说话。女生叫于丽,已是第三次辍学,前两次都被孙老师拉回了学校。
一次,孙宁生发现于丽好几天没来上学,经打听知道她父亲因患肝癌去世了。他跑到女孩家里得知,继母把值钱的东西一搬而空。“你还有孙老师,以后你靠读书改变命运。”在孙宁生的鼓励下,于丽回到了课堂。成为孤儿的于丽与大伯生活在一起,她觉得与其继续花钱读书,不如做农活帮家里减轻负担。“哪怕你要打工,也要等到初中毕业。”孙宁生找到于丽大伯家,保证孩子上学的生活费由他解决。担心孩子再次“失踪”,又给她买了手机,还充了半年话费。
戴金梦同学也是被他从烧烤店拉回学校的。2020年,成绩中上的戴金梦多日没来学校,听说她可能在镇上的烧烤店打工,孙宁生一家店一家店地找,一连寻了几天,终于找到戴金梦。这几天,戴金梦打工受到了“冷眼”,决定继续好好学习。
他在茨营中学创建了希望图书室,如今的图书室从经常积雨水的活动板房搬进了办公楼,还有一间阅读自习室,成为全校学生课外时间最爱去的乐园。
孙宁生曾在笔记本中写道:“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是个慢活,不可能立竿见影,如同播种,种子撒下去,总要过一段时间才会生根、发芽……”
我身所安:白云外不老青山
孙宁生知道贫穷的难受滋味。小学时,父亲生了重病,家里连学费都凑不齐。插队后,学业被迫中断,他只能靠自己埋头苦读,是读书圆了大学梦,改变了他的命运。
做了老师,他视学生如命,哪个孩子交不起学习费用,他悄悄地垫上;哪个孩子吃不饱饭,他默默地领回家里吃饭……在学生范亮眼里,孙宁生的心就像是一块无限大的海绵,装进了一名又一名学生。
孙宁生退休后,以“自由人”的身份,在茨营中学做了三件事:资助了一批学生,挽救了一批学生,建立了希望图书室,“我见不得孩子受穷、见不得穷孩子辍学、见不得穷孩子调皮捣蛋”。
8月14日的午后,早已毕业的王富兵走了1小时40分钟的山路来到茨营中学,只为看一眼“孙老师”。孙老师不仅给他生活费,还鼓励他多读书。如今,25岁的王富兵在江苏盐城某中学当地理老师,“孙老师是照亮我新世界的那盏灯,我也想成为一名像他那样散发温暖的老师。”
因为有了孙宁生,大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,渐渐有了梦想,以及逐梦的底气和勇气。曾连续10年中考升学率倒数第一的茨营中学,自2009年至今,跃居全区中上水平。
支教12年,孙宁生选择把家安在曲靖。至今,他依然每天都拖着瘦弱的身躯,奔走在茨营中学的图书室、课堂间。致敬,孙老师!